都說商場如戰場,反過來也成立——戰爭資源之于戰爭,就如本錢之于商人。
(相關資料圖)
商人會根據本錢、利潤進行最基本的核算,以決定是否進行交易和怎樣進行交易;戰爭的指揮家們也要根據自己的手中掌握的資源運籌帷幄,與對方進行博弈。
然而,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矛盾斗爭的最激烈的形式,理清摸透自己和對方的戰爭資源,就像一個人要徹底認清自我一樣,并非易事,這可要比商人計算自己的本錢銀兩復雜得多。
戰爭中,并不是每一方都能清楚地認識自己所真正擁有的戰爭資源,更遑論有效利用戰爭資源,因此對資源的認識、儲備及運用,往往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
戰爭資源有多重要?古人早已點破
我們智慧的先祖早已洞察到戰爭資源的重要性。《史記》載:“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吳國在總體實力不如楚、齊、晉等國的情況下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戰績,顯示了吳國政治軍事集團在戰爭中計劃、協調、控制各類資源的高超水平。
孫武作為吳國爭霸戰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的傳世兵書《孫子兵法》里面蘊含著有待我們發掘的關于如何利用戰爭資源的光輝思想。
無獨有偶,在三國時期的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殲滅了袁紹主力,奠定了重新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其勝利不是偶然的。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軍統帥曹操和袁紹的個人對決,袁紹輸就輸在了資源的利用上,而曹操正是因為善用資源,才獲得了逆風翻盤的機會。
為什么官渡之戰值得大書特書?
由于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很多都是以少勝多的戰爭,于是給我們一種錯覺:戰爭中以少勝多是常態。
這屬于幸存者偏差——實際上,以少勝多的戰爭非常少,正因為稀有,才值得被大書特書,才值得廣為傳頌。
回到官渡之戰。按照戰前形勢,袁紹各方面都比曹操要強,曹操勝利的希望非常渺茫,按照我們的上帝視角來看,曹操直接搖白旗就了事。
首先在地位上,雙方就相當懸殊: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名門望族,自己也位列三公。而論起曹操的出身,就不只是寒酸,而是低賤了——他爸是太監的養子,本來就被人看不起。
出身好的人天然掌握更多的資源,這是常識。曹操一心想擺脫閹黨身份,一直想跟士族混,可是士族都不樂意帶他玩。
可惜沒幾個人能看到:資源也是會流動的,有本事的就能爭奪到更多資源,而蠢材即便躺在資源的汪洋大海里,也能眼睜睜看著它干涸。
復盤戰爭,看戰爭中資源的流動
袁紹當時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穩固后方,休養生息,積蓄足夠的資源再來打曹操。因為剛打完公孫瓚,百姓疲憊窮困,倉庫空虛。當時袁紹擁有四個郡,而且周邊沒有強敵環伺,無需分兵把守。只要穩定了后方再來打,曹操必輸。
另一個方案是直接出兵教育曹操。好處是馬上可以解決問題,壞處是有那么一丟丟風險。
無論Plan A還是Plan B,對曹操來說,局勢都相當不利:一方面,曹操的地盤處于中原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各個方向都得分兵把守,萬一跟袁紹開戰,難保其他勢力不來趁火打劫。 另一方面曹操實力跟袁紹差得太遠,袁紹如果不來打,曹操一點機會都沒有;跑過去跟袁紹打吧,后方補給根本供應不上,沒得打。
這樣一比,曹操的資源少得可憐,天時地利都不挨著。但是曹操仍然知道該怎么做。
他先花精力把周邊的強敵收拾差不多了,再把許都周邊安排好猛將鎮守,終于可以集聚僅有的資源來心無旁騖地對付袁紹。
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和新歸附的張繡來到官渡,籌備戰事。此時曹操能調動的兵馬只有2萬,袁紹呢,11萬,五個半個打一個的節奏(后來也有各種關于兵力的不同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都是袁紹的人比曹操的多)。
與強敵隔岸相望,曹操唯一的希望就是引誘袁紹過黃河來跟他打。怕袁紹不來,曹操先挑釁了一下袁紹,跑過去打了他一下,然后主力撤了回去。
袁紹沒忍住,或許也不想忍,很快就帶兵打過來了。曹操就怕他不來,他過來打,那長途補給的壓力就到了袁紹身上。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雙方僵持了幾個月。雙方的資源不斷消耗,就看誰能頂到最后。
結果還是曹操先撐不下去了,畢竟國力不行,后繼無力。
糧草告罄之際,許攸來了,歷史上的名場面出現了,曹操光著腳跑出來接待。許攸帶來了個消息,袁紹的糧草存在烏巢,守備力量不足。
曹操親自帶了五千精兵沖過去,奇襲烏巢。其實此時袁紹還有得選,可以趕緊派重兵保護烏巢。可惜袁紹居然覺得這是個機會,因為曹操去打烏巢,那么營地必然空虛,正好趁機把曹操大營攻下。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袁紹在輕視最重要戰略資源之后,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邊烏巢被燒,這邊曹軍大營也沒攻下來,滿盤皆輸不說,主將張郃還在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
烏巢一戰,扭轉了戰爭時局,也扭轉了歷史的走向。 擁有十萬大軍,廣袤土地的四世三公竟然輸給了宦官之后。顯赫家世,輝煌戰績對袁紹都成了往事,歷史再也不會給他機會了。
用玩游戲的方式重溫歷史?
我們從官渡之戰中能學到點什么呢?
巨人過河是不需要策略的。絕大部分時候,戰爭拼的是國力。
曹操在兵力、糧草、財力均不及袁紹的情況下,能最終取得勝利.首要在于其高瞻遠矚的資源運用能力,尤其是關鍵時刻得到對手的關鍵人才.雙方一得一失,大大縮小了差距。
這爽文一般的情節蕩氣回腸,讓人不禁屢屢回望也躍躍欲試。
為了更好地還原古代戰場上的資源經營博弈體驗,《率土之濱》在全新賽季“竭地鋒鏑”中強調了傳統三國SLG里少有的概念“資源爭奪”,圍繞有限的戰場資源展開沙場的角逐。
正如《孫子兵法》中所指出的,要深刻認識“地”、“軍”、“主”這幾類戰爭資源,要科學配置戰爭資源并關注戰爭資源的效益產出,“竭地鋒鏑”將戰爭中各資源要素做出了強調設計,玩家參與其中,實際上就是在實踐《孫子兵法》中包含的有效利用戰爭資源的光輝思想。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陸地是我國古代戰爭的主要空間,包括了土地的幅員、政治地理形勢、地形地勢、物產等。
在“竭地鋒鏑”新賽季中,土地將不再隨時間產出資源,而是需要派遣傭工前往采集。全新的土地資源獲取方式,從經營的維度出發給戰場帶來新的變化。同時,每塊資源土地有各自的儲量上限的設計、以及增設“產區”這一土地更為肥沃的區域,都鼓勵玩家將戰略眼光投向“地”這一基本的戰爭資源。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軍隊是一國國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古代國家實力的最重要體現。只要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古代的任何國家都是不可忽視的,而沒有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任何戰爭目的的實現都無從談起。
在“竭地鋒鏑”新賽季中,三國豪杰背后的雄兵鐵馬也將重現,例如高順率領的“陷陣營”、孫權特立的“解煩”兩部、馬超所領“西涼鐵騎”等,若忠臣良將能夠執掌屬于他們的精銳隊伍,也將能發揮更強的戰斗力。此外,各位主公的部隊也可轉換為全新的兵種,給在賽季中的部隊搭配提供更多的策略選擇。
綜上所述,新賽季不僅更貼合歷史上的真實戰場,同樣通過資源點的爭奪加強了玩家間的對抗頻率,使得戰場更加激烈,游戲體驗得到全面的升級。雖然古代的戰爭早已湮滅于歷史的塵埃,作為后人的我們仍然可以在對戰爭資源配置的反思中體味其意味雋永的睿智。
【來源:率土之濱官方】關鍵詞: 率土之濱